2016年的10月13日,剛從北京出差回香港約莫一周,突然接到任務,要到美國矽谷出差。落地之後又被告知需取消原訂兩周後的回程機票,具體回程時間另訂。3周後,在洛杉磯出差時被告知要立即轉調美國,僅給我1周時間回香港“搬家”。就這樣,很突然且不在計畫內的,我從亞洲的舒適圈被丟來美國工作。一眨眼,四年了。我覺得人生很多選擇,其實沒有後悔與否的問題,更多只是有沒有遺憾,然後盡可能的去減少遺憾。初來乍到時,壓力很大,因為不像大部分的人一樣有先過來留學緩衝、適應文化。我一過來就是接手一個團隊,在亞洲的積累和語言的優勢,瞬間歸零。在美國的日子,其實一直以來都有強烈的孤單感。因為身邊台灣人實在太少,生活中會遇到的人,除了談工作,很難有生活上和記憶上的共鳴。有時候,小確幸就是第一次見面就能聊到某跳路上的某一間餐廳的某一道菜而產生共鳴。對於海漂的我們,這是很難得的。2018年一次Facebook社團網友約的籃球團,因為覺得太久沒運動,所以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赴約(因為太遠也就去了那麼一次),意外認識了一位政大學長,從此保持聯繫,並被加入當時只有9個人的LINE群組,是政大校友群組。這個群當時可以說,除了會長,幾乎沒有人會說話,最近突然活躍了起來,也剛好在Linkedin上認識了一些政大學弟妹,在美國努力求職中,因此認識了很多台灣的朋友。
10月10日是國慶日,一個校友群內新認識的朋友問我,晚上要不要一起到家裡和他的朋友聚會。雖然我還真的是第一次參加沒有半個人見過面的聚會,但或許就因為大家都是台灣人,在飯桌上很快就聊成一片。就像個剛上大學的小大一,我們從6點開始,一路聊到半夜一點多。顯然,從我早上起來的狀態來看,體力已不如前,也是個奔3的男子了。但覺得這麼意外又突然的在疫情期間認識了一群,一樣來自台灣,在美國努力打拼的朋友,莫名的覺得生活多了一股正能量。
台灣人在美國真的越來越少,但希望能夠越來越團結、互相幫忙,繼續在不同的領域發光。大家都好優秀,看來我也得更努力才行啦 😁